2022.03.31 (週四)

與山村老師一起愉快地漫步益田

時代與河流共生。探訪留存至今的中世益田史跡
穿越時空,感受中世紀風情的城鎮・益田

益田市位於島根縣西部,以中國山地為源頭的高津川和益田川作為主要河流,流經市內,匯入擁有美麗海岸線的日本海。河川下遊流域是形成三角洲的益田平原。
益田在中世紀充分利用地理地形,獲得了巨大發展。
市內至今仍留存著諸多中世紀遺跡,發掘和研究仍在繼續。之後的令和2年(2020年)6月,日本遺產“中世紀日本的傑作 品味益田 ——重現地方的時代輝煌——”得以認定,重新肯定了地域的曆史資源價值,人們對曆史相關景點的魅力以及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
這裏,將介紹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教授山村亞希先生的解說,以及與益田市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司健一先生一起遊覽的,中世紀與現代的交叉路口——益田的曆史遺跡。
跟著在地理曆史研究方麵造詣頗深的山村老師一起,來一次中世紀益田的曆史之旅吧。




以地形為友!益田的光輝時代

益田市利用富饒的山、河、海的地形特征,生活並拓展經濟活動。日本第一清流的高津川,以及益田川,在飲食、環境、釀酒、農作物栽培、河邊玩耍、療養等各方麵給予了人們各種恩惠。

中世紀究竟是指什麽時候呢?
中世紀是夾在古代與近世之間的時代。主要指鐮倉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合計約400年的時期。一般來說,是指江戶成為政治中心,江戶幕府和全國各地藩成立前的時代,直到“關原之戰”為止。


中世紀的益田地形與現在不同,高津川與益田川合流,河口附近形成潟湖。這個潟湖形成天然的良港與交易據點。位於上遊地區的中國山地,盛產木材和礦山等豐富資源,通過河流連接內陸地區與河口區,能出口當地的天然資源。
此外,益田隔著日本海,地理位置與歐亞大陸,特別是朝鮮半島相距很近。如果用倒置的地圖來看,就會很清楚。這種有利於貿易的地理位置,也帶動了益田的發展。


中世紀益田潟湖沿岸建立的港口城市之一就是“中世今市遺跡”。
沿著益田川的支流——今市川,還留存著江戶時代修建的石牆。
今市的城鎮,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潟湖與今市川開展航運。這裏是運輸據點,把從日本海運來的物資裝上船隻,或通過陸路進行運輸。根據考古發掘的調查,在河岸發現了用石頭鋪成的中世紀的碼頭,以及卸貨場的痕跡。現在的城市裏還留有可以下河的小路。


如上所述,這道石牆是江戶時代留下的,從中世紀開始的,河流邊沿的“市場”,在江戶時代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桑原酒場附近的小河是高津川的舊河道之一。
這裏步行到現在的高津川河岸隻需要5分鍾,以前這裏是高津川,河麵應該更寬一些。


桑原酒場創建於1903年。
使用高津川的伏流水,釀酒講究大米原有的醇美與口感。桑原酒場因為使用高津川的水,而成為日本遺產的構成文化遺產之一。


還發現了比今市更早的,作為港口的地方。
這個港口遺跡就是“中須東原遺跡”。
這裏是實施土地區劃整理工程時發現的遺跡,挖出了鋪滿礫石的碼頭、以道路劃分的街區、鍛冶場等遺跡。現在已經被回填,並設置了遺跡的解說看板。
雖說是港口,但當時並沒有棧橋和碼頭,隻是將船停靠在岸邊,然後采取直接拉上陸地的方式。
這個港口位於前述提到的潟湖沿岸,這種地形起到了阻擋日本海強烈風浪的作用,為船隻出入方便創造了環境。
港口城市裏建築物鱗次櫛比,可見當時的買賣交易很是盛行。此外,還發現了中國、朝鮮的陶瓷,泰國、越南等東南亞的陶器,以及國內的陶瓷碎片等,說明當時的貿易往來不分國內外。


中須東原遺址的北邊有“福王寺”。
中世紀時期,這裏作為與港口相關的寺院,與貿易有著密切聯係。
在益田,有5座寺號中帶有“福”字的寺廟,據說在其中一座“安福寺(現萬福寺)”的地方,發現了“石造十三重塔”,現在被安置在福王寺。


相傳這座十三重塔,在安福寺時代曾被海嘯衝走過一次,中司先生說,在福王寺內重新堆砌的時候,可能是堆的順序弄錯了。確實沒有形成向下擴展的漂亮梯形。而且,可能是重建時沒有找到所有的屋頂,所以現在隻有十一重。

在十三重塔的周圍,有石塔和墓碑等。據說其中有幾個是兵庫・六甲的花崗岩製成的,據推測這是通過瀨戶內海向關西地區進行貿易的證據。此外還有若狹・日引石製的,以及石見銀山附近的福光石製的,可見通過海,與各個地區都有過交流。


繼續往寺院後麵的墓地走,那裏是沙地。也就是沙丘,起到了保護中須港免受來自日本海的強風侵襲的作用。現在還殘留著的橫跨南北,連接沙丘與遺跡的道路,據測應該是中世紀以來的產物。

益田的貿易繁榮得益於河流和河口形成的潟湖。並且,中國山地富饒的自然環境,帶來的木材、礦物等資源先有河流運輸,再通過港口流通到世界各地。相反,通過交易獲得的物品與文化,通過河流從港口運往城鎮,從而促進城市繁榮起來,這就是“最大限度利用河流的經濟活動”。




建造益田,治理益田的實力者——益田氏

如上所述,中世紀益田得以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活用了地理因素。
支撐經濟發展的是政治力量。領主益田氏以其卓越的政治手腕為益田帶來了安定的和平,維護了貿易帶來的繁榮。


在織田信長的安土城以前,中世紀各地都建有山城。
代表益田的山城是七尾城。
說起七尾城,很多人可能會想起石川縣的一座城。但是,益田氏在益田市七尾山上建造的居城“七尾城”,也絲毫不亞於石川縣的七尾城。
這裏是用整個七尾山建造的城堡,從一端到另一端全長約600米,山脊全部被要塞化,是一座宏偉的中世紀山城。


山村老師解說了遊覽山城的方法,包括如何利用攻城防守、如何利用地形築城、在此地築城的理由等等。如果不登上去看看,那就說不過去了。
山村老師說:“七尾城不太高,作為城堡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南北朝時代主城位於尾崎丸,後來逐漸被移建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現在也能望見益田平原與前方的日本海,是景色絕佳的位置。


七尾城留下了土壘、堀切、奠基石、井遺跡等令人懷念往昔的遺跡。
益田氏與津和野的吉見氏對立。吉見氏與毛利氏有過建交,所以益田氏也考慮到對毛利氏的防衛,建造了充滿防禦性的城池。


此外,在七尾城中心還發現了庭園遺跡。七尾城中還特別設有接待客人、舉行公共儀式等的場所,這是挺有意思的事實。這些從文獻以及發掘狀況也能了解到。
19歲當權的益田藤兼居住在七尾城的時代,與七城城出土的日常使用的陶器、碎片等文物的年代相同,可見16世紀後期,益田氏與家臣們都居住在這裏。


位於山腰處的“住吉神社”。中世時位於後述的“妙義寺”境內的神社,七尾城廢城後的萬治元(1658)年,移建到七尾山腰,現在的神殿是寬文4(1664)年重建的。


城的舊大手門可以在市內的“醫光寺”看到。這是現存的唯一的一座,中世紀七尾城的建築物。


七尾城夾著益田川,在城的西北方向約900米處,有益田氏的公館“三宅御土居遺跡”。

據推測,三宅御土居的周圍築有高高的土壘,並利用河流等作為護城河。
之所以在這裏建造,是因為這裏是物資流通、交通等重要據點,而且以前的地形呈島狀的小高地。這是一座東西長190米的大型建築,據測益田氏為了開發益田川北側,而將此地作為了據點。從上空看,它的形狀就像一雙長靴,山村老師認為,這是利用了原有的地形以及河流。(※)


環繞三宅御土居的土壘高達5米,登上去就知道有多高了。
土壘後麵有一條小河流,應該是當時的護城河留下的痕跡。

三宅御土居的建造年代不明,如果是益田川北岸的開發據點,很有可能在鐮倉時代前半期就開始建造了。19代藤兼將據點轉移到七尾城,但在其子元祥時代又回到了三宅御土居。
至今讓被人們議論的,浜田市・益田市的“58水災(昭和58年7月暴雨)”大水災後,為了確保避難・救難急救用路,穿過三宅御土居遺跡開通了一條公路。在公路下對遺跡進行特別保護的同時,還建造了“Odoi廣場”公園,在園內複原了當時的水井遺跡,東屋,以及冶煉場等。


在益田綻放的獨特文化

說到益田的曆史,不得不提到“雪舟”的遺產。這也是益田氏留下的功績之一。
室町時代的禪僧雪舟,乘坐大內氏派遣的遣明船前往明朝(現在的中國),學習水墨畫等,之後返回日本,在各地建造庭園。這些都被稱為“雪舟庭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2處還保留在益田市內。
據說是與雪舟有交情的第15代兼堯邀請他來益田的,當時雪舟所畫的兼堯像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妙義寺附近有兼堯的銅像,這位在益田播下文化種子的領主,至今仍受到人們崇敬。


“萬福寺”是雪舟庭園建築的寺廟之一。
萬福寺最初的寺號為“安福寺”,位於益田川河口,後被海嘯衝走。之後,第11代兼見,於1374年創建了“萬福寺”。那時候,就定為益田氏的菩提寺。
本堂是創建當時的建築,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


住持夫人說,萬福寺的石庭表現了雪舟的佛教意識。
從前麵的水池,麵向假山排列著各種各樣的石頭,這表現了中國所信仰的佛祖居住的理想世界 “須彌山”。
山村先生說,對益田氏來說,萬福寺有迎接館的作用,是邊參觀庭院,邊進行各種對話的重要場所之一。在戰亂時代,作為領主需要冷靜判斷,這裏或許就是益田氏為了讓自己靜下心來的地方。
萬福寺的雪舟庭園被指定為國家曆史遺跡及名勝,至今仍能讓人心悅神怡。

最接近時宗鼻祖——一遍的思想構成的《二河白道圖》,以及體現益田氏對南蠻貿易和茶道高度關注的“華南三彩貼花文五耳壺”等文物,作為寺寶流傳至今。
附近還有傳益田兼見的墓地,也是必去之地。


另一個雪舟庭園在“醫光寺”。
在醫光寺的西鄰,文明年間(1469 ~ 1486),曾有招待過雪舟的“崇觀寺”。當時建造的庭院被保存了下來。崇觀寺在戰國時代因某些原因衰落,後來由第17代益田宗兼重建,命名為“醫光寺”。


春天有垂枝櫻,秋天有楓葉,這裏是能感受到自然變化的庭園。
在高處放置石頭來表現進深,此外,鶴形的“鶴池”中配置的“龜島”等,體現了中國的神仙思想。

家根原 宗丈住持說,從側麵看庭園也是不錯的選擇。從室內欣賞,庭園會給每個人帶來不同的看法與感受。

如上所述,雪舟建造了兩座山水庭園,之後周遊全國,在各地留下了水墨畫。雖然他的晚年並不明確,但據說最後他回到了益田,在東光寺(大喜庵的前身)去世。
在大喜庵稍高的地方,還留有被認為是雪舟之墓的石塔,至今仍被當地的人們精心守護與傳承著。



能體驗中世紀的城市,這就是益田的魅力


在不經意的街道上,也能窺見益田中世紀的曆史。
在益田旅行的同時,還有很多可以回味中世紀的體驗與景點。


益田的特點在於神社佛閣多。
能保留下來較大且曆史悠久的寺院與神社,無疑歸功於益田氏在中世紀時期對其進行的複興與維持。


其中之一就是“染羽天石勝神社”。
神社擁有國家重要文化遺產的正殿,以及神樂殿,瓦片上有藤紋圍繞的印有久文字的益田家家紋,是值得一看的神社。從棟劄(木牌)的副本記錄可知,天正9(1581)年本殿被燒毀,之後第20代益田元祥擔任大檀那(讚助人),其父親第19代藤兼擔任監護,重建了本殿。還能欣賞具有安土桃山時代建築特征的雕刻等。

妙義寺是益田氏的菩提寺之一,據說創建於第13代兼家時代。在第19代益田藤兼時代得到了很大的複興。藤兼從長門國(現山口縣)的大寧寺聘請住持,通過與有實力的寺院建立關係來謀求興隆。

藤兼被葬在妙義寺,寺內建有傳說是藤兼之墓的五輪塔。據說這座五輪塔使用的石材是兵庫・六甲的禦影石。
超過2米的巨大五輪塔,在市內也是最大的。
附近還有相傳是兼家墓的五輪塔。

從七尾城前往三宅御土居的途中,有一座曉音寺。

連接七尾城和三宅御土居的東西道路,和益田氏的菩提寺“妙義寺”的南北道路,在寺前交匯。
在此地,有防禦功能的“鑰匙彎”道路的痕跡。在戰亂時代,作為中世紀的城下町,為了延緩敵兵前進而進行了城鎮建設。

由於道路休整,“曉音寺”的轄區被移動到正殿一側,但道路的鋪路石依舊是原有的地基。

照片是從“鑰匙彎遺跡”看向“妙義寺”的正麵。
現在這裏已成為住宅區,麵對的右側(西側)是家臣的家屋林立的武家住宅,左側(東側)的字名(地名)還保留著“犬之馬場”,是曾經的馬術訓練場地。
在益田,不僅有訓練場的遺跡,還有在海邊穿盔甲騎馬的體驗項目。
跨越時代體驗武將心境。


在益田還會重現“中世紀的飲食”。
這是再現第19代益田藤兼為毛利元就製作的料理的,民間有識之士的項目活動。
根據益田家文書中留下的菜譜和材料記載,當時使用了與各地的交易獲得的食材,以及今日的益田名產魚貝類等。
有趣的是,不僅使用了高津川的香魚等本地食材,還使用了當時被稱為蝦夷地、與外國相同的北海道產的稀有魚子以及海帶等食材。

益田的酒廠“右田總店”。第15代傳人右田隆也是“益田‘中世之食’項目”的代表。他再現了中世紀的酒——“與三右衛門”等,並致力於開發使用這種酒製作的“煎酒(醬油發明前的調味料)”。
隨著益田家從益田遷往長門國須佐,擔心城下町衰退的右田義正宗味,創辦了“宗味市”,為恢複城鎮的活力貢獻了力量。

“與三右衛門”幾乎不削米,完全按照當時的配料和製作方法製作而成。因為釀酒時用水少,所以做出來的酒的味道又甜又濃,像濃稠的“味醂”一樣。
這在當時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還進貢給濱田藩。
釀酒時用水少,過程中攪拌棒很重,是非常耗費工時的酒。
前麵提到的“煎酒”,是在“與三右衛門”的基礎上加入梅幹和鰹魚,由當地的醬油倉庫“丸新醬油釀造商”製作而成的。
右田家在伊丹學習釀酒後,選擇了有清澈泉水和稻米的益田,開始在這裏釀酒。1602年創業,是島根縣最古老的酒窖,現在也在繼續釀造宗味品牌的酒。
還可以參觀酒窖(需要預約)。


遊覽完這些曆史遺跡,最後拜訪的是“櫛代賀姬神社”。
這是一座看起來像延喜式的曆史悠久的古神社,益田氏捐贈了12石神社領地,保護神社。作為與益田氏有淵源的神社,益田家的家紋在神殿中隨處可見。
本殿的一部分,使用了中世益田氏重建時的材料。


從神社的境內可以俯瞰益田平原,還可以看到高津川和益田川的河口。
從神社也可以看到萩市須佐的“高山”,當時交易往來的船隻都以這座山為識別記號。這裏視野開闊,還可以觀賞到津和野的“青野山”。在從海上看,神社也處在很顯眼的為止,從船上看應該就是地標吧。


望著益田美麗的景觀,山村老師總結了這次曆史巡遊的要點。
從中世紀俯瞰益田,最重要的一點是,“有海有河,上遊還有山,是得天獨厚的地域”。中國山地出產的銀、銅等礦物,木材都是資源,但正是以運輸這些資源的河流為前提,促進了資源的發展。河川連接山和平原,在那裏形成了城鎮。益田氏推動了城市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他的存在奠定了政治基礎,讓益田具備了城市發展的所有條件。


中世紀的益田人最大限度地利用獨特的地理、地形和地域資源,獲得了繁榮發展。


山村先生還分析說,在益田氏離開的江戶時代以後,益田沒有建設城下町,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這是形成融合中世紀風貌益田的主要原因。沒有成為江戶時代的大都市的城下町,但留下了值得一看的景觀和獨特的地形。

今後,如何利用,如何保存、複原這些地區資源,是我們今後的課題。但首先,要提高地區人民的關注度,以及對於悠久曆史的家鄉魅力的認知。
地方已經有了很多行動。被認定為日本遺產,也成為了認可至今為止的活動,以及推進今後活動的契機。希望今後,地方也能繼續對益田氏相關的文化遺產以及曆史觀光地產生理解和共鳴,並進行發掘和研究,確保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山村亞希(京都大學教授)
博士(文學)
2001年完成京都大學博士課程,取得學位
2001年~ 京都大學助教
2003年~ 愛知縣立大學講師、準教授
2015年~ 京都大學副教授
2019年至今 京都大學教授
專業領域和研究主題
曆史地理學
中近世都市(城下町、港城等)的布局與形態、都市空間的複原
著作
《中世紀城市的空間構造》吉川弘文館,2009年
與曆史遺址相關的國家、市町村的誌士會議委員
史跡益田氏城館遺跡群整備檢討委員會委員(益田市教育委員會)
關於中世城館遺跡,近世城郭遺跡等保存研討會委員(文化廳)
文化審議會專門委員(文化遺產分會)(文化廳)
其他等
電視上演出
NHK《Buratamori》名古屋·熱田篇、酒田篇

TOPへ戻る